你的目標族群是...
要24小時照顧停課小孩及停班老公吃喝拉撒的媽媽?
不能出外交際及用餐的白領?
被疫情逼得快得憂鬱症的可憐人?
你可以嘗試跟他對話、讓他有管道抒發,然後提供靠譜的解決方案(可能包括你的產品)
以下的「shopping有理」的行銷案例給你參考:
促銷的確是一種吸引目光同時能讓消費者起心動念的招數,然而,動念後,有多少消費者真的付諸執行?
EC業者或品牌電商一年四季的工作循環模式,沒檔期就創造檔期,到了檔期就比優惠,獻出各種優惠,從免運、折扣、再抽、即送等誘因形式。
到底還有什麼方式可以打破常規,衝出新業績?
▲魚的好壞,貓看的可清楚呢
人是犯賤的,因付出而獲得的,才會知道要珍惜。
過去你可能把優惠碼直接大剌剌放在網站banner上或文字裡,來表示你的"決心",你就是要大放送!但問題是什麼?
第一、每個人都一樣的折扣,沒有誰比誰特別,這樣少了點稀有感。
第二、你無法知道你真實發行數是多少,難道是眼球數=發行數?
第三、不需要任何付出就可以拿到的優惠,就如路邊垃圾桶裡的那些優惠DM。
∴ 優惠幅度偏見 ∴
簡單說,就是人心中的“划算感",會促使他下決定。
舉例,原本你設計的活動是: 現在買一個氣炸鍋(定價:$10000),就送一組烤盤架(價值 $2000),消費者或許會覺得,贈品大概就是20%的金額比例,所以你的氣炸鍋應該只值$8000 吧?
這時候你可以嘗試換個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定價,比如:現在買一個氣炸鍋(定價:$10000),加$200即可加購一組烤盤架(價值 $2000),你多賺了$200 且給了很足夠的爽感給那些追求"划算感"的消費者。
要,就賭大的,也就是運用「僥倖」心理學,讓消費者覺得反正沒損失,搞不好會中獎,大概是這個概念。
舉例:你為了要拉抬周年慶期間的業績,祭出:只要消費1000現抵100 --這明明就祭出了10%的利潤出去了,怎麼感覺吸引力好像不太夠?
這時候可以換個遊戲玩法,比如這五天內站上辦個小遊戲,大家可以試試手氣看會中多少面額的優惠,最高金額 $200,最低也有 $50。 這方式讓消費者有可能因為僥倖感,而天天上門試手氣,也對於用自己手氣換來的獎品,格外有專屬感。
你講述優惠的方式,會影響對方心中的得失感。
舉例說:A商品618年中節特價中,原價360現在只要240(等於120元的優惠),但要自付運費60元。這個時候消費者會覺得心裡好像失去了60元的優惠,因為要拿來付運費。 這時候可以換個方式講述:A商品618年中節特價中,原價360現在只要300且含運。這時候消費者心裡開始有個小算盤,折扣60 + 運費60=得到120
別笑!你是不是覺得:免費的甜頭都沒人賞臉了,我哪來的勇氣叫他先付出?
「交易」自古以來就是種一物換一物的平等關係,現代消費者除了拿錢買你的產品之外,可能還希望你給他其他的,例如:折扣優惠,贈品,保固延長等等。但是否真的只有這些?
還有沒有其他可交換的呢?例如:歸屬感,尊榮感,或者炫耀的機會?
你可以嘗試邀請顧客來貢獻自己的創意或內容,取得相對的獎勵。
以下的「一物換一物」精彩活動案例給你參考: